各位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2020级新生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汉语文化学院的青年教师胡韧奋,目前担任2018级学硕班班主任,很荣幸在开学典礼上代表青年教师发言。其实呢,除了青年教师之外,我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汉语文化学院的毕业生。2011年,我来到学院读研究生,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是一名研究生新生。时间过得很快,这几年从硕士变成博士,从学生变成老师,又从一开始的新生班主任变成了现在的毕业班班主任。
作为一个老学姐和一个新手老师,我想了很久,在开学典礼这么重要的时间点,要跟大家分享点儿什么呢?
首先,在座的大部分同学都已成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来自哪个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都会开始接受科研训练。那么,摆在眼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好科研?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难,我也在艰难地探索中。在这里,我想先分享两个人的观点。他们正好来自不同的学科。或许,对于大家即将开始的研究生旅程有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一个回答来自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导师)许嘉璐先生。
去年,许先生召集我们几个同门上讨论课,虽然年逾八旬,但上起课来一点也不含糊,课前他给我们发来了12页手写讲义的照片,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汉语、汉字。课上讨论时,他忽然提到:什么是做学问呢?
“做学问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当时眼前的情景是:他正在翻一本纸张泛黄的说文解字,里面密密麻麻几乎每页都写满了批注,也有很多胶条粘贴的痕迹。这样的情景,我想铭记下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何才能做好科研?做学问或许需要聪明人多下一些笨功夫。
第二个回答来自17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关于研究方法有这样一段论述:
(1) 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理接受。
(2) 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分开解决。
(3) 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最容易的入手,直到最复杂的。
(4) 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将问题完全、彻底地解决了。
笛卡尔的方法论对近代西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每年的研究生课程中,我都会向大家推荐这段话,我想这样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解决科研问题,也同样适用于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
说完了科研,我想再介绍一下我所认识的汉院同学。
参加工作后,我先后担任了2017级、2018级学硕班主任,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同学。在这些同学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汉院学子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
在讲台上,他们是教授汉语的老师、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在图书馆或实验室里,他们埋头读书或实验,仿佛不知疲倦;
而当社会需要时,他们也是挺身而出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
还记得今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我院娄雪瑞、陶倩妮、王慧萍、李洁等同学第一时间成为社区抗疫志愿者,在社区参与一线抗疫工作。
图片来自“京师汉院人”公众号
同时,我院肖层、肖瑶、周诗韵、郭佳丽、尚鑫、唐晓雪、朱雅文、郭欣、王颖、菅珂珂、胡昕、陈旭瑶、李欣、折钰14位同学成为“守望春天”活动志愿者,为抗疫一线工作者子女亲属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灵陪伴,用实际行动守护英雄后方。
图片来自“京师汉院人”公众号
此外,刘露蔓、王亚敏、佘郎婷、闫韶萱、王可欣等同学发挥专业优势,在第一时间开始搜集疫情防控宣传标语,对其语言生态进行研究,他们的成果获得了京师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深入分析标语语言学特征,也走上街头对标语的接受度进行采访和调查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会延续汉院学子这份优秀的传统,在学业、研究、社会活动等不同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最后,衷心祝福大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在汉语文化学院收获知识、收获友谊,度过一段美好的研究生时光。
期待尽快在线下与大家见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