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自我 建设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陈绂教授采访记
受访人简介:
陈绂,女,1945年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后,于1972年分配到辽宁省本溪市本钢五中任教。1979年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为汉语史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萧璋教授,攻读训诂学。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在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工作。1992年受国家教育部派遣,赴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任教,任该校客座教授。1994年完成任务后返校。后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现汉语文化学院)工作至今。曾任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
采访人:郭懿鸾 鹿晟铭 陆玉梅
盛逸飞 张 伶 张 欣
执笔人:盛逸飞
图|陈绂老师
紧张地进行着采访准备的会议室中,陈绂老师在大家不经意间走了进来,像奶奶对自己的孙辈一样自然地聊起了天。这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位朴实亲切的老党员、老学者之后会给我怎样的震撼。
Part 1
两份申请 一颗诚心
谈及入党契机,陈绂老师分享了两件难忘的事。一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名国家部委的干部专程前往她的工作地本溪,向陈老师工作的单位传达她父亲平反的消息,更是为了确认她有没有受父亲的影响,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派干部冒着11月辽宁寒冷的天气,从北京亲自前来,而不是用简单的一纸公文,这让她看到了共产党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更受到了党对一个个体的悉心关照,让她从心里相信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受到感染,她放下了此前远离政治的决心,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考上研究生之后,陈老师本科的班主任有一次和她谈话,诚恳地回顾了往事,并对以前的一些人和事重新做了评价。这件事又一次深深感动了她。作为中文系的领导,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那诚恳的态度,让陈老师意识到共产党知错能改的精神是融进了每一位党员的思想中的。这再一次的感染加上研究生党支书的积极动员,陈老师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最终也使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陈老师心态的转变也让我产生了新的认识,此前我对这段历史时期不甚了解,不理解老党员们爱党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如此看来,就是因为共产党自身的魅力和每一位党员坚韧朴素的情操吧。
Part 2
严谨治学 贵在基础
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是自己兴趣使然,陈老师喜欢读《古文观止》、喜欢研究《说文》。对《说文》入木三分的理解,让她面对慕课的镜头时,能脱离提词板将大段内容娓娓道来,这正体现了陈老师从始至终强调的重点——基础。
原来学习训诂学只是因为这是一门“远离政治”的学科,但在导师萧璋先生、许嘉璐先生的教导和熏陶下,陈老师在训诂学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她牢记导师萧璋先生、许嘉璐先生的教诲,真正悟到了做学问的要旨——“坐得住”,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把课讲好,还要认真地做学问,刻苦地研究学问。
我们看到的陈绂老师有重视基础、严谨治学的精神,有重视自我修炼、用所学回报社会的热忱,这一切使得她不愧为值得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Part 3
顺应需求 投身建设
20世纪90年代正值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确立时期,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受时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负责人刘庆福先生的邀请,即使听到了“别去,离专业太远”这样劝阻的声音,陈老师还是毅然决然投入到了学科及中心的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精神。1997年在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现汉语文化学院),她功不可没。后来她更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博士点,使学院成为一个层次完整的教学科研单位。她不断地传递给教师们“不能看低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她为学院打下的良好基础。正因如此,2003年初学院才能以全国排名第三的优异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这一历程中的诸多不容易,比如办公环境的简陋、设备的引进、教授位置的争取,众人可想而知,多少个不眠夜陈老师没有讲出来,甚至自己都已淡忘,却镌刻在了学院的记忆里。我们能有今天的学习机会,应当感谢陈老师的付出,她顺应建设需求,积极投身事业,自己带头填补学校、学科、国家人才空缺的努力,更是全体青年都应学习的。
Part 4
与时俱进 恒久不已
时代飞速发展,慕课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随之出现。陈老师发挥了党员与时俱进的精神,参与了学院第一批慕课的录制,她的样课还成为了宣传材料在学校广泛流传,可以说是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今日回忆,她不谈当年的困难,而是担心不足之处流传下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听闻大家都能很好地利用这门慕课,她才放下心来。另外,顺应美国AP汉语课程的需求,陈老师参与了教材《加油》《收获》的编写。标准、大纲、理念的不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陈老师和团队还是通过考察调研、搜罗资料、访问教师学者完成了任务。
人的年龄会增长,但投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热情不会减退。今天陈老师仍在为学院的课程和工作操劳出力,帮助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国际汉语教师,让自己的积累通过学生们奉献给国家和社会。
作为收尾,陈绂老师对我们这些后辈提出了殷切的嘱托。一是要保有对教师行业的热爱。不论是陈老师的母亲为了教好语文进修中文的故事,还是她本人对本溪深深的眷恋、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切,无一不体现着作为教师的充沛热情。二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小事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面对偏见,不能一味指责他人没有深入了解我们,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要永远记得感谢国家的培养,即使在异国他乡也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忘本分。“在大是大非面前,你得明白自己的身份”,这是陈绂老师此次采访的结尾,也是我们这些未来的中国故事讲述者的应尽之责。
图 | 陈绂老师与采访小组成员 ▲
文字丨盛逸飞
图片丨张 欣
编辑丨陈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