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随着天气渐渐转凉,2020级专硕一班主题观影交流会也如约而至。在九月的班会重聚后,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周恩来回延安》两部电影中的任选一部进行观看,并在此次班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分享的观后感吧~
第一组:
迟成澳:这两部电影有几个地方让我非常触动。首先是我们党对实地调研的重视,对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视。要吸取历史教训,讲真话,办实事,不搞花架子。其次,是人民群众对于党中央、周总理的爱戴和拥护。大到祖国河山,小到黎民百姓,人民爱党的原因,是因为党爱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最后,以周总理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们“我将无我”的境界,为了民族和国家的事业,不顾及小我,讲求牺牲奉献,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崔晨晓: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深深体会到了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和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真挚。影片中所有谎言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便是郭凤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我真心感受到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也依靠群众。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第二组:
耿欢欢:《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的表达是比较克制的,叙述视角也不同于以往红色影片纪录片式的全知全能,整体很吸引人。正因为克制的表达,影片可挖掘的点特别多,当我们把聚焦点放在不同的角色身上时,能获得不同的启示。比如从周总理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到群众中去 ”是什么样子的。
李瑞玲:《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展现给我们一个总理爱民如子的很多细节。周总理大病初愈,就来到伯延公社,考察民情,从周总理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一是要善于观察,总理在进村的路上一直在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光秃的树枝发现了当地人吃树叶。进入村民家,仔细观察村民的生活,并予以关怀。也是因为细致的观察,周总理才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老人家把自己的棺材卖掉才换了白面。二是要实事求是,贴近百姓。周总理来到伯延公社就是为了倾听、了解民意,然后才做出了伟大的判断。电影中打动我的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农民夜校的汪老师,他生着病、赤着脚在简陋的教室里为学生上课。而且一节课要同时照顾到三个班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环境不可谓不艰苦,但是汪老师依然在肩负着做一名教师的职责。对于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汪老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
第三组:
李修智:《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了26年之久的延安22小时的时间内发生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加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部电影也进一步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军民鱼水情,周总理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样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去认真学习和贯彻。
李斯佳: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更能理解为什么说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为什么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总理逝世后会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电影镜头聚焦在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的零距离接触以及他们的平等坦诚的交流对话上,有许多打动人心的小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亲民,真诚,平等的总理形象,总理也一直都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第四组:
鲁格格: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周总理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周总理的告诫——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目前我们都在各个岗位进行着我们的实地调研,期间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牢记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保持上进心,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任宇璇: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看到了党组织、党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宗旨,不只是口号,而且在切实地贯彻落实。不只是电影里,现实生活中,党为人民办实事的事迹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是受益者。同时,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受益者,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平波秋水,狂澜深藏。”周总理的坚定、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始终感染着我们。会议最后,2020级专硕第一党支部书记迟成澳同学分享了一个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小故事,鼓励同学们通过观影追寻红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虽然同学们没有团聚在一起,但是通过本次线上观影活动,大家被同样的情节所感动,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体会,也让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期待与小伙伴们的下一次见面。
文字:姜元雪
图片:陈思如 迟成澳
编辑:宣传部 李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