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 | 聚焦两会,汉院学子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摘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3月11日下午,汉语文化学院2021年新学期学生干部工作会议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会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面对2021年及未来中国发展,大家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将继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3月11日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汉语文化学院学子高度关注、反响热烈。11日下午,汉语文化学院2021年新学期学生干部工作会议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会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汉语文化学院团委及研究生会学生干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学院管梓旭老师参加。
与会师生集体学习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盘点了教育、就业、女性权益等热点提案,重点关注了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提案,并分享交流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作为即将进入毕业班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了代表围绕就业问题展开的讨论:是否应该延长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是否应该解除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这些提案触及了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年龄焦虑”问题。年龄歧视造成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需要人才的领域得不到相应的人才,具备专门能力的人才又难以配置到合适的岗位,这都会损害经济社会的活力。因此代表们指出,要释放各年龄层次人才的工作潜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年龄困境,由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通力合作,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各年龄层次求职者、就业者的工作潜能都得到充分释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就业将焕发更大的生机活力!
——汉语国际教育2019级硕士生 孔令格
“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的提案引起社会热议。有关代表认为,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因此代表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则指出,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反而会加大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中外文化交流。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授认为,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工具,而且应该通过英语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探讨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应当对语言教育的新趋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2019级硕士生 戴芸霞、张英坤
围绕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我特别关注了委员张博“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一级学科或特色交叉学科”的提案。国际中文教育顺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内涵式长远发展,学科布局是关键。目前,学科体系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归属错位,人才培养通道无法有效衔接。因此委员张博指出,要理顺学科归属,在学科目录中将国际中文教育设置为一级学科或特色交叉学科;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建设,保持与国外汉学、中国学专业的有效联通;内外兼顾,构建专业人才分层培养机制,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明确学科地位,将国际中文教育纳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价体系。我认为将国际中文教育设置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我们的学科发展,我们也有信心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成特色交叉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2020级硕士生 严心汝
我特别关注了委员张恩迪“改善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华文教育现状”的提案。委员张恩迪建议,海外华文教育拓展华文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使华文教育尽快融入当地主流教育。同时他还建议,利用好网络平台,积极构建海外华文教师的“云”培训新模式,有效解决时间、空间的限制问题,让海外华文教师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受培训,最大程度地降低时间和经费成本,扩大培训规模。这一提案与我院研究生的线上汉语教学实习密切相关,值得我们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2019级硕士生 刘阳
此外,2018、2019级硕士生刘安祺、张子豪、蔡芮、王岑岑、潘雨婷、张伶、叶晨阳等同学也分别就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负担、关注家庭教育、缓解家长焦虑等教育领域关键环节与痛难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对《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大家也充满了希望。
文字 | 张伶
编辑 | 唐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