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韩国留学生接受《新京报》采访
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人员往来等领域的合作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很多国内高校中都能够看到韩国留学生的身影。受《新京报》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三名韩国留学生参加了《新京报》栾记者的线上采访。
中韩交往日益密切,正在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天在中国已经生活了近20个年头。谈及来到中国的契机,李天对《新京报》记者说:“我的父母看到中韩两国贸易交往日益密切,预感中国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所以在我五、六岁时就把我带到中国吉林生活,学习中文,感受中国文化。”疫情之前,李天的父母一直在中国工作。与李天一样,她的哥哥和弟弟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初来中国的李天,也曾有过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中国的环境愈发适应,对中国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本科从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由于“舍不得中国”,李天选择到北师大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继续深造。短短的“舍不得”三个字,背后蕴含着李天对中国的无限深情,这里面有对中国人情味儿的眷念,有对中国平价水果的“贪图”,也有对中国朋友的珍视。每年,李天都会在中韩两头跑,放假时回到京畿道的家,但同时也乐此不疲。李天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把“喝热水”的习惯带回了韩国,这一点也是中韩人民生活方式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图:李天
来自韩国庆熙大学中文系的交换生崔慧仁和辛儿妍在采访中也同样传达出对中国的钟情和喜爱。崔惠仁说自己是出于喜欢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原因才选择来中国交换的,而选择北京是因为在北京能够学到标准的普通话,能感受到丰富的中国文化。崔慧仁说自己很喜欢中国历史,特别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在韩国上大学时就非常喜欢中国历史这门课程。
虽然是今年9月份才来的中国,但对于中韩的文化差异,崔慧仁已经略有感受,其中一个比较直观的体会就是吃饭位置的差异上。她告诉记者,“在韩国,情侣一起吃饭,大家会选择面对面坐,而在中国,很多人都会并排坐。这样坐的话,对面是空的。”谈及想去的中国旅游胜地,崔慧仁表示自己想去内蒙古,去感受蓝天和大草原的魅力,体会那里的人文环境和风土民俗。
图:崔慧仁
与第一次来中国的崔慧仁不同,辛儿妍在三年前就曾赴沈阳的东北大学交流。在沈阳时,逛夜市一直是辛儿妍的心头好。同时,辛儿妍表示自己的中文还不够好,来中国留学交换,对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很有帮助。
辛儿妍告诉记者,中国的风景比想象中的美,自己很喜欢摄影,之前去过颐和园拍照,也希望之后能用镜头捕捉中国更多的美景。当被问到用一个词形容中国时,辛儿妍选择了“红色”,她说中国人很喜欢红色,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而这与韩国人喜欢白色和黑色有很大不同。关于中国的食物,辛儿妍说她的胃早早就被麻辣香锅和麻辣烫“征服”了。
图:辛儿妍
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李天表示自己毕业后大概率会回韩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与自己的专业也高度对口。崔慧仁和辛儿妍则表示都很喜欢游戏产业,考虑到中国电竞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全球顶尖水平,如果未来中国的疫情环境宽松,她们可能会在中国从事游戏领域的市场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