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八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量:

2024年10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承办的“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八期在学校京师学堂第二报告厅举办,本期工作坊以“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01.jpg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冯丽萍教授为第八期工作坊致开幕辞,期待以工作坊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党总支书记韩晓蕾对与会专家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京师书院的建设情况和系列工作坊的举办情况。

002.png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欧文明交流与孔子学院发展的主题,邀请了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文化比较、实证分析、调查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多位专家总结中欧文明互鉴的丰富经验,并反思孔子学院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历程。工作坊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欧文明交流与合作,探索孔子学院在新时代的长远发展战略,助力中欧关系迈向新的高度。本期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郭晨光副教授、吴成年副教授共同主持,来自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0位从事历史、哲学、文学、经贸、新闻传播、中文教育研究的学者先后进行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以“中欧文明的三次‘大分流’——一个历史的视野”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张国刚教授从比较史学的视角指出,中欧文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大分流”,即上古时期的土著与移民、中古时期的融合与斗争、近世的大一统与大联盟。在这些历史分流中,中华文明通过文字和文化整合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西方文明则逐步走向了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分裂。张国刚教授分析了中欧三次分流的历史逻辑,并展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愿景。他强调,不应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而应构建一个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世界。

002.png

北京大学王添淼教授以“欧洲《教师语言教育能力框架》及启示”为题,介绍了欧洲现代语言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框架强调“语言是学习的核心”,包含8个维度和100条标准,涉及专业理念、语言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合作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这启示国际中文教师,要重视师生协作和终身学习,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002.png

北京师范大学刘倩副教授以“中欧班列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效益分析”为题,探讨了中欧班列对“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中欧班列优化了区域开放格局,促进了亚欧地区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有助于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地缘政治和运力过剩等挑战,中欧班列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运输效率、数字化技术优化运营。

002.png

北京师范大学严春友教授以“意大利高中的哲学教育”为题,探讨了意大利哲学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意大利高中重视哲学教育对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中学教育所缺乏的。中国应借鉴意大利哲学教育经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教育体系,推动不同文化下教育实践相互启发。

002.png

北京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以“文化走出去的困惑、路径与方法”为题。周敏教授分析了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西游记》文学元素、传统文物建筑、国风配乐以及佛道哲学等要素,并与波兰《巫师》系列游戏进行了对比,展示了国际传播的不同声音。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传播要重视流量,也需要在流量中提升质量。

002.png

北京师范大学郭晨光副教授以“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为题,讲述了中国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选》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她指出,国内的“选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而经过四个阶段译介,英语世界的“选学”研究仍面临挑战。她建议中外译者加强合作,推动《文选》全译本的译制,进一步促进国学与汉学的对话,提升中国文学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002.png

中国社科院大学杨琳教授以“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及传播”为题,介绍了华文教育在海外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新冠疫情和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为新一代华人华裔的文化认同带来了挑战。华文教育对海外华人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塑造都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发展华文教育,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广阔平台,增强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

002.png

北京邮电大学孙雁雁教授以“欧洲中文学习者眼中的中国”为题,探讨了欧洲中文学习者对中国各方面的看法。研究基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孔子学院和北京邮电大学的欧洲学生,重点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的兴趣、文化差异和深刻印象。当前对中国文化的海外宣传仍有不足,尤其在AI赋能的时代,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元素的传播和选择。

002.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教授以“欧洲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胜任力”为题,探讨了孔子学院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构建院长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优秀的中方院长需要对孔子学院工作充满热情和认同感,这直接影响孔院的活动效果。孔院院长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孔院数量已经到达一定程度,要注重加强队伍建设。

002.png

北京师范大学吴成年副教授以“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探讨了孔子学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孔子学院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却也面临种种问题。孔子学院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通过定制化的中文+职业教育和特殊用途的中文教育,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文人才需求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002.png

主题报告结束后,工作坊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围绕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展开了深刻对话,分享了他们对中方院长的选拔、孔子学院合作等议题的思考和经验。严春友对朱勇提出的“中方院长的胜任力”议题表示认同,认为中方院长在孔子学院的运营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核心角色。因此必须重视中方院长的选拔和培训。杨琳提出,可以将孔子学院与海外的华文教育资源整合,共同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力量,更加高效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吴成年分享了他在美国的合作经验,肯定了孔子学院与当地华文学校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中文教育的质量,也增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朱勇进一步谈及了华文教育和海外中文教育近年来在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播的层面跨机构、跨体系的合作趋势。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吴成年副教授对工作坊进行总结。他指出,讨论的内容既涵盖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也结合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他认为,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能使对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在文史哲结合的基础上,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对问题的全方位思考。

(徐佳卓 吴成年供稿)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