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行于太行,学于安阳,深化学习红旗渠新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19-07-08     浏览量:

党建活动 | 行于太行,学于安阳,深化学习红旗渠新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红旗渠精神,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为了深入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1974日至6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党建活动,我院18名师生前往河南安阳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活动,其中包括4名退休教师、11名在职教师和32017级硕士生党员。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三天的实地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红旗渠代表的是林县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代表的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不懈追求的实践磨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忘初心、开拓进取的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学习与践行,北师汉院党员师生在为期三天的学习活动中,深深地感受到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艰苦创业、服务人民的扁担精神,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文昌精神,清正廉洁、爱国恤民的为官楷模......这些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与践行。

 

 

红旗渠精神:水渠长长,流出百姓希望

 

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河山,太行顶峰人造江201974日,我院党员师生前往红旗渠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红旗渠被周恩来同志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这一奇迹是由林县数万人民历经十年,开凿太行山腰建造而成的,将山西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州大地,造福林县一方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林县人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苦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成就了一番伟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修渠条件艰难,修渠大军在物质上是十分匮乏的,他们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锤一炮地建成了这道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在修渠过程中,81名修渠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60岁。正是在林县老少们的齐心协力下,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才实现了有水的梦想。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后,山的地图上就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了解完修渠过程后,师生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太行天路,观摩了天路堡垒。在行走太行山的过程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了修渠工程的浩大和艰难。行走攀爬尚且不易,何况开山凿洞修渠引水。红旗渠缓缓流淌,山水交融,如今已成为一处风水宝地。红旗渠的建成通水不仅解决了六十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林县林业、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

 

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上。登山结束后,退休教师李老师鼓励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学习林州人民开拓进取,踏实肯干的精神,她说到:虽然时代不同了,现在不需要你们再去拿着铁锤一锤一锤凿了,但是新时代仍然要有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是打拼出来的。

扁担精神:扁担宽宽,挑起幸福生活


  林县还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扁担的故事:一根扁担,3名共产党员,5间石板房,演绎出一曲感人的创业史......林县人民用双腿践行恒久初心,用双肩挑起永续使命。北师汉院党员师生一行人参观学习了扁担精神纪念馆,感受到了70年来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他们以肩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任,以脚板翻山越岭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铸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扁担精神19467月,共产党人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而现在这里已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供销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机遇、新挑战,林县供销合作社响亮地喊出了扎根三农、诚信经营、开拓服务、创新发展的口号,为扁担精神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而今,精准扶贫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与人民必然需要一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新时代的扁担精神,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新时代的青年们更需要勇于担当,敢于献身,我们北师人更应以时代楷模——黄文秀师姐为榜样,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挑起扁担,造福一方。

谷文昌精神:风声萧萧,育出生命绿岛

        谷文昌先进事迹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总是最公正的。我们的干部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觉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爱、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林县人民的骄傲、福建东山人民的公仆——谷文昌,对他赞赏有加,号召全国县委书记一同学习谷文昌精神。那么谷文昌同志与林县、与东山有何渊源呢?何以让东山人民在逢年过节时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呢?

 

201975日,北师汉院党员师生来到了谷文昌同志生平纪念展一同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与精神意志。谷文昌同志生于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在这个太行老区的革命大熔炉里,他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勇于对敌斗争,领导人民自救,丰衣足食,逐步成长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一名优秀领导干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9491月,谷文昌同志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从巍巍太行到八闽大地,留下了这位太行骄子的闪光足迹和不朽业绩。在福建东山,他带领人民把昔日风沙肆虐的荒凉海岛变成了东海绿洲、辛福家园,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当年党旗下的誓言,履行着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参观学习后,我院退休教师白老师说到,新时代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责任、担当、信念、践行,每一处每一点都值得新时代青年干部学习与发扬,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马氏庄园:两袖清清,竖起百官楷模

 


河南安阳马氏庄园,一座国内为数不多的典型清代官员府邸
——四合院落,斗折廊回,古朴大气,严肃规整。庄园主人马丕瑶,为清同治元年进士,为官一路激浊扬清,被治下民众称为马青天”,更被誉为“百官楷模”,马氏膝下有四男三女,受马氏家风影响,留下”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之美誉。

  2019年7月6日,北师汉院党员师生前往“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马氏庄园”,一览庄园革命历史与马家廉政风采。1947年6月3日,刘邓大军指挥部进驻马氏庄园,在这里人民解放军召开了军事会议,对部队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进行具体部署,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汉院党员师生一同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一同感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而回看这庄园的主人马丕瑶,更是一代忠义之臣,游览庄园时,不难发现马氏家风的时代意义。进入大门后,“清洁皎然”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赞誉马氏为官清正廉明,其家规更是继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人生最难得者兄弟”教导我们对父母尽孝是本分,当官应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体现了浓浓的公仆情怀;“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这也是马氏一生做官期间一直携带的楹联,这也体现了马氏的为官之道:不爱钱、不徇情,而是依据国法、天理。房屋前,大门上,木柱旁,每一副楹联,每一个匾额,每一条家规,都体现马氏是一个大写的人;他的清正廉洁,他的严肃家风,他的时代责任感,都值得我们深刻学习与反思,修正与践行。

2019年7月4日至6日,北师汉院党员师生,行于太行,学于安阳,深化学习红旗渠新时代精神,这里有“开拓进取,踏实肯干”的红旗渠精神,有“激浊扬清,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还有“艰苦创业、服务人民的扁担精神,更有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文昌精神......河南安阳人民用历史述说着故事,传承着精神,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不懈奋斗,努力奋进,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吧!

 

图 | 王亚敏

文 | 王亚敏  张倩倩  崔宇贺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