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云南日报刊发我院毕业生任米拉·高塔姆——《中国是我心灵的归宿》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量:

近日,云南日报刊发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中国是我心灵的归宿》,其作者是我院2016级尼泊尔留学生、现任南亚网视记者的任米拉·高塔姆。文章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任米拉在文中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中国的点点滴滴,那些难忘的经历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她记忆的天空。或许是古老街巷里飘散出的独特韵味,或许是与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交往中的温暖瞬间,都成为她心中对中国深深眷恋的源泉。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从古老神秘的历史遗迹到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中国文化在她眼中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她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在这座文化宝库中汲取滋养心灵的养分。

任米拉对中国的热爱还体现在她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关注。她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看到了无数平凡中国人为梦想拼搏的身影,这些都深深触动着她的心弦。她将自己对中国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当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外国友人眼中独特而迷人的中国。

《中国是我心灵的归宿》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它让读者感受到,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可以催生出如此真挚动人的情感,也让我们对这种跨越国界的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01.jpg

(原文如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我心中涌起了无数感慨。2016年,我获得孔子学院全额奖学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从那时开始,我的生活轨迹便与中国这片土地交织在了一起。在这里,我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深入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亲眼见证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初到中国时,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网络。踏入北京的那一刻,我被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现代交融所震撼。故宫的宏伟与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在校园里,我则体会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交流,我逐渐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在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我对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智慧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理解“和而不同”的哲学,学会在多元的环境中寻找共识,这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中,我见证了这个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从高铁的迅猛发展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峰。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智能支付的普及,以及5G网络的建设,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这些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效率。

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令我感到震撼。在我到达中国之初,很多地方仍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如今,现代化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经济的繁荣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活力与希望。政府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

文化方面,我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每逢传统节日,我总会参与到当地的庆祝活动中,品尝年糕、饺子、月饼等美食,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此同时,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也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从网络文学到流行音乐,中国青年正在用他们的才华与热情,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篇章。

我与中国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变化与发展。中国不仅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归属。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生活,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了更广阔的视野。展望未来,我期待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探索,见证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同时也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愿与中国携手共进,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云南日报 、 南亚网视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2号